11月14-16日,第八届中国民航空管(气象)岗位职业技能大赛在我校举行。中国民航空管岗位职业技能大赛从2007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届,是国家人社部批准的国家级二类竞赛,每届针对不同专业开展技能竞赛。目前已成为空管广大职工比拼技艺、交流技术、展示技能的重要平台。本届比赛由中国民航工会联合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民航局人事科教司、全国民航团委共同主办,民航局空管局承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民航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协办。作为民航空管系统最大规模的赛事,来自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新疆地区空管局、民航局空管局气象中心的148名选手在决赛中摩拳擦掌,展开角逐。15日上午,大赛开幕式拉开帷幕。中国民航工会常务副主席王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管兆勇,民航局空管局工会主席李其国,民航江苏监管局副局长、二级巡视员顾青,东部机场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王芳等出席开幕式。各地区空管局和空管局气象中心的领队、联络员、全体参赛选手,裁判员、仲裁员,全体工作人员、新闻媒体以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师生代表参加开幕式。开幕式首先是管兆勇致辞。他表示,民航空管与气象同气连枝密不可分。我校和民航空管渊源深厚,
为了进一步建设书香校园,营造浓厚的校园读书氛围,引导师生重视阅读,11月14日下午,图书馆特邀校党委书记管兆勇教授举办以“阅读与成长”为主题的讲座式座谈。座谈会由图书馆馆长周彩红主持,图书馆副馆长张艳、陆勇以及各相关科室主任参会,6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代表聆听学习。座谈会上,管兆勇向青年学子表达了关心和期望,并分享了自己在阅读中获得的启示和感悟。他围绕“书是什么?”“读书的作用?”“读什么书?”“如何读书?”四个方面层层展开,指出阅读可以“涨知识”、“明事理”、“定行止”,同学们要在阅读中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把牢前进方向,拓展视野胸襟,激发创新创造能力。他说,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政治历史类、诗词歌赋类、科技科幻类或者文学类经典书籍进行阅读,学校图书馆馆藏丰富,大家一定要把图书馆的资源利用好。他建议大家阅读要成体系,注意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尤其要重视记笔记,并尽可能理论联系实际。最后,他现场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现场气氛非常热烈,青年学子发言积极踊跃。这次座谈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阅读热情,为青年学子的成长方向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是一次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的
党建研学铸忠诚守初心,踔厉奋发践使命勇担当。11月11日、12日,党委书记管兆勇率机关与直属单位党工委党支部书记一行,赴连云港连云区开展“党建+”现场研学活动。一行30人应邀参加第二届连云人才发展大会暨区域新材料产业青年学者论坛,管兆勇致辞。我校高度重视与地方政府合作,聚力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以自身人才、科教资源优势全力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多年来,我校与连云港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依托科技镇长团、“双百工程”等项目,持续不断派遣干部专家到连挂职锻炼,牵起了校地合作的纽带,为校地研学作出了贡献。近年来,先后有20余名毕业生就职于江苏核电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成为地方发展的中坚力量。管兆勇表示,近年来连云区仅仅围绕“矢志向海图强、赓续蓝色梦想”的发展主题,以打造“一带一路”强支点核心区人才高地为目标,广聚天下英才,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正在加速形成。我校将进一步加强与连云区的交流合作,在科研平台共建共享、科技创新协同推进等方面加强合作、加深探索,更好实现校地校企互惠惠利、共赢发展,为连云区早日建成现代化国际海滨城区提供全方位、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会上,举行了南京信息工程大
11月9日下午,自动化学院在临江楼D区报告厅隆重举行了2023级国电南自英才班开班仪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李北群,国电南自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刘颖,国电南自市场管理部主任谈永高,校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以及自动化学院领导干部等出席了此次开班仪式。此外,国电南自子公司的领导和工程师、自动化学院导师代表、2023级国电南自英才班全体同学以及家长代表参与了本次活动。开班仪式由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金自康主持。 李北群在开班仪式上致辞。他提到,我校始终笃行“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拔尖人才培养已有数十年的办学历史,最早的实验班就是深入践行科教融合的办学理念,培养出了一批批卓越人才,为我校拔尖人才培养树立了典范。2010年,学校响应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号召,全面开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征程,依托优势学科创立了大气科学长望实验班。2020年,我校作为唯一一所省属高校成功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3年,为进一步深化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多元进阶”卓越人才培养局面,我校依托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设立了国电南自英才班。国电南自班将不断
11月9日上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江苏省档案馆,南京图书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江苏省档案局局长、江苏省档案馆馆长顾俊,江苏省档案馆副馆长薛春刚,南京图书馆馆长陈军,以及南信大校长李北群、副校长金自康出席签约仪式。李北群首先致辞。他向江苏省档案局、江苏省档案馆和南京图书馆长期以来对南信大的关心关爱表示感谢。他说,自2000年体制划转以来,南信大经历了快速发展的二十余年。学校坚持特色发展,以学科建设为抓手,以师资队伍建设、国际拓展、开放协同、机制创新为路径,不断开辟新赛道,从大气科学一枝独秀到多学科协同发展,形成了一体两翼三维的多元学科布局,淬炼了“开放、创新、硬核、担当”的南信大精神。近年来,在“气象+”“+信息”等传统优势学科的融合衍生下,学校的管理类学科也不断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未来,学校将抓住与省档案馆和南京图书馆的合作机遇,进一步推动在管理学科建设、人才联合培养、志愿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陈军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南京图书馆的历史沿革和发展情况,作为中国第三大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在古籍收藏保护、数字资源开发等方面特色显著。南信大是一所有情怀、有担当的高校,学校图书馆在教育教学中扮演
1111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2023年11月4日,由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承办、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协办的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研究会暨一流专业建设研讨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楼102报告厅隆重举行。来自江苏省各高校的领导、专家学者2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研讨江苏省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出席大会的领导和专家主要有: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丁晓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李北群、教育部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南京邮电大学原党委书记刘陈、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魏永军,教育部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东南大学王志功教授,副主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郭宝龙教授和重庆大学曾孝平教授,以及省内高校领导二十余人。大会由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邓志良教授主持。李北群校长介绍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发展情况,并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在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邓志良教授主持下,经全体与会代表举手表决,选举
11月5日,气候预测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筹建方案专家咨询会在北京召开,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联合南京师范大学和国家气候中心共同组建全国重点实验室进行咨询论证。参会的论证专家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中国科学院院士郭正堂、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人禾、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小曳、中国科学院院士朴世龙,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史培军、宫辉力。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毕宝贵,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司长熊绍员,江苏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张少华,江苏省科技厅科研机构处副处长张洪钢,我校党委书记管兆勇、校长李北群,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王会军,副校长陈海山,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贲国栋、副校长黄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丁一汇,国家气候中心原主任宋连春,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高荣出席会议,我校和南师大相关部门、学院负责人和实验室骨干参加会议。专家咨询会开幕式由管兆勇主持。会上,李北群致欢迎词,感谢中国气象局、江苏省委省政府一直以来对南信大事业发展的关心支持和指导帮助。自建校以来,南信大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目标,始终坚持服务行业不动摇,聚焦大气科学一流学科建设、拔尖人才培养新
11月4日上午,在全国气象部门2024年度人才招聘会举办同期,我校与中国气象局人事司、中国气象局在京单位和各省(区、市)气象局共同召开气象行业人才培养座谈会。中国气象局人事司司长王志华、我校校长李北群、中国气象局在京单位和各省(区、市)气象局负责人出席座谈,我校副校长金自康主持会议。会议在图书馆724报告厅举行。 李北群表示,时隔几年,局校重聚一堂共话气象人才培养,深切感受到彼此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喜悦心情。他说,在中国气象局人事司指导下,近年来我校在气象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诸多有益探索和大胆变革。气象类专业的培养规模和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学校倡导设置并获批气象技术与工程交叉专业,成立全国首家立足气象灾害领域的应急管理学院,开设国内首个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首批人工智能国家现代产业学院等。南信大事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中国气象局和各地方气象局的关爱、支持和帮助,在今天的气象部门人才招聘会上,气象局拓宽了专业目录,为学子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招聘会同时吸引了其他开设气象专业的高校毕业生组团前来,南信大人倍感自豪。李北群表示,未来学校将不断加大气象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优化培养模式,将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发布通知,我校获批增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历来重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工作,将其作为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的重要渠道。学校在接到2023年度新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申报工作通知后,高度重视、积极谋划,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积极做好各项申报工作,最终获批增设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截至目前,我校共有大气科学、数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多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优势学科引领带动、交叉工科创新联动、特色理科融合推动、精品文科辅助互动”的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布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依托,是加快推进“双一流”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支撑。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加大博士后工作招收力度,提升博士后培养质量,推动与工作站的联合培养,积极做好博士后的引进、培养和日常服务工作,为推动我校“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