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下午,校党委常委、总会计师胡明保在金牛湖园区与2023级2+2国际本科学生代表进行开学“面对面”交流,继续教育学院全体院领导、部分辅导员老师参加活动。座谈会旨在深入了解2+2国际本科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挑战,促进教学质量持续优化。学生代表们踊跃发言,对课程设置、学习条件、生活保障等方面给予高度评价,分享了入学以来的成长感悟与丰硕收获,并就英语能力提升、出国留学规划、班级学风建设等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期望。胡明保对学生们的建言献策表示充分肯定,对相关疑惑进行了逐一解答。他强调,学校对2+2国际本科项目寄予厚望,深知其独特性与重要性,必须探索出一条符合该类学生特点的定制化培养路径。近期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将有力保障2+2国际本科的高质量发展。他鼓励学生们激发内在学习动力,合理规划时间,远离不良习惯,特别是在出国申请的关键时期,更应全力以赴,以优异成绩奠定未来发展。副院长施威阐述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以及优化师资配置、强化制度保障、营造学习氛围等具体措施。党总支副书记章胜介绍了学校在资源调配、设施升级、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支持政策。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提升我校青年志愿服务整体活力和育人成效,我校“智汇气象——‘气象+数字’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团队积极筹备参加由团省委联合省委社会工作部、省青年志愿者协会举办的2024年江苏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项目在文本评审中脱颖而出,于2024年8月28日参与了线下答辩,并在赛事中斩获我校首个省级一等奖并入围国赛。据悉,此次“2024年江苏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开展,旨在结合实际,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引导青年学子更多地参与志愿服务,发挥青年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努力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智汇气象——‘气象+数字’助力乡村振兴”项目是我校近年依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打造的重点志愿服务项目,由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者骨干作为团队核心成员。项目团队在近两年的实践和志愿过程中,走遍全国8省26地,利用气象与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助力西部农业发展和教育扶志。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今后校团委将继续组织好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更多的志愿实践品牌项目,鼓励青年大学生
森林覆盖变化通过改变地表属性(如反照率和叶面积等)影响陆-气之间的能量和水分交换,进而影响降水和陆地水循环。一方面,植树造林会增大地表蒸散发(E),加剧对陆地水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蒸发的水汽会通过水分再循环的途径在局地和下风向地区形成降水(P),从而补偿蒸散发对陆地水资源的消耗。近期一些研究表明,在考虑降水反馈后,植树造林对陆地可用水量(P-E)的影响存在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并认为植树造林增大(减少)P-E则有(不)利于水资源。然而,这些研究仅关注植树造林对P-E的影响,却忽视了P-E自身的季节和空间特征。因此,脱离P-E本身的时空分布讨论植树造林对P-E的影响可能会低估其潜在的水文风险。近日,我校大气科学学院博士后昝蓓蕾(现就职南信大应急管理学院)与其合作导师魏江峰教授、南京大学葛骏助理教授等探究了全球植树造林对陆地可用水量的时空影响,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Nature Water杂志。研究基于卫星遥感资料和水汽示踪数据,分析了P-E及全球植树造林对P-E影响的季节和空间变化。季节维度的分析表明,植树造林导致全球66%的地区湿季(P-E最大的季节)的P-E增大(图1c),54%的地区干季
9月2日上午,“以艺术之名 致敬科学”2024年江苏省科学影像展暨江苏省科普公益作品大赛十年纪念作品展在我校美术馆成功开幕。参加本次开幕式的单位有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江苏广电总台教育频道、江苏科教电影电视协会、江苏林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我校副校长朱大梅、党委宣传部、统战部、教师工作部、科技处、学工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人文与艺术教育中心、文学院、软件学院等部门领导及艺术学院师生代表到场出席活动。作品展开幕仪式由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詹筱茹主持。副校长朱大梅在致辞中表示,南信大是一所具有家国情怀和远大理想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始终锚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致力于打造世界第一的大气科学学科的同时,重视多学科协同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积极促进科学、艺术、人文精神在大学校园中相融共生。相信在各方的支持下,定能凝聚发展共识,各自发挥优势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共赢的“双向奔赴”。江苏广电总台教育频道总编室主任、江苏省科教电影电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学超致辞,他希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江苏广电总台教育频道、江苏科教电影电视协会进一步开展深度合作,实现资源
9月1日,校总会计师胡明保到金牛湖产教融合园区对开学前各项准备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园区管委会全体班子成员和各部门负责人陪同检查。胡明保实地走访了晨园食堂、海洋楼、体育馆、图书馆和研究生工作室。在晨园食堂,他详细询问了食品卫生保障、学生就餐人数以及整体经营情况,仔细查看了正在营业的窗口,与餐饮经营人员交流,了解相关情况。在海洋楼、体育馆和图书馆,他认真查看了新建成的设施设备,询问了各项工程收尾情况,要求园区继续加强与地方部门协调,尽快完工交付使用。在立远楼研究生工作室,他与学生进行亲切交流,详细询问了学生假期学习生活及新学期科研工作计划等情况,叮嘱他们要尽快调整状态,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和生活中。胡明保在检查指导工作过程中,要求园区管委会统筹做好各类学生教育管理,严格执行教学质量要求,加强与校内有关专业学院的沟通交流,依托天长研究院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工作,强化安全稳定和保障服务,确保新学期园区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检查食堂查看海洋楼查看图书馆在研究生工作室与学生交流
近日,中国气象学会公布了第十三届全国气象科普优秀作品评选结果,我校推荐的3部作品全部入选。其中,我校艺术学院梁磊、刘波、张旭老师的作品《气象科普之碳循环的那些事》获音视频类一等奖,大气科学学院王黎娟老师的作品《以史为镜——探秘大气科学的前世今生》获课件类二等奖,大气科学学院刘珊珊老师的作品《地球发烧记——全球变暖的时代轨迹》获图文类二等奖。《气象科普之碳循环的那些事》以碳循环为主题,通过生动的动画形象和富有想象力的故事线,将复杂的科学原理深入浅出地展示给观众;《以史为镜——探秘大气科学的前世今生》以“天气预报与日常生活”引入,介绍微博热搜的“热点天气气候事件”,激发青年学子探索大气科学奥秘的兴趣和行业报国的家国情怀;《地球发烧记——全球变暖的时代轨迹》该通过严谨的科学论证和生动的图文展示,以饱含人文关怀的笔触揭示了全球变暖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向公众科普全球变暖知识的同时,激发公众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行动。学校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科普工作,鼓励师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公众易于接受的科学知识,有效促进了科技资源向科普教育的转化。本次获评中国气象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气象科普优秀作品,是我校在科普创作
近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生态与应用气象学院冯兆忠教授团队在植物学国际著名期刊Plant, Cell Environment(生物学一区TOP期刊)上发表了题为“Leaf water relations determine the trade-off between ozone resistance and stomatal functionality in urban tree species”的研究论文,并被选为当期封面论文(http://dx.doi.org/10.1111/pce.14934)。该研究利用野外开顶式平台模拟O3浓度升高,以三种在亚热带地区广泛应用的绿化树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O3浓度升高对树木气孔功能、叶片水分关系、枝条水力性状以及长期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有利于揭示树木碳水耦合关系对O3污染的响应策略。研究团队所在的环境变化生态效应研究组(EEEC),以野外原位观测模拟环境变化的控制实验 (开顶箱OTCs、FACE平台)为主要手段,研究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 (地表O3和CO2升高、增温和气溶胶等) 多因子对农田生态系统功能的复合影响;重点探讨植物(光合生理
8月27-30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2024年TI杯模拟电子系统设计专题赛决赛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举行。我校有1支队伍受邀参赛,最终获得全国一等奖,这也是我校在专题赛中的重要突破。本次大赛由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组委会主办。全国共有1000多所高校、18700多支队伍、超过56100名学生报名参加初赛,决赛汇集了以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电子信息专业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110所高校、158支优秀队伍。决赛采用“全封闭”的组织方式,两天一夜集中在实验室完成命题作品,是对学生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全方位检验。经过专家组测试、作品展示交流、竞赛组委会批准,共评选出一等奖13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57项。TI杯模拟电子系统设计专题赛为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偶数年三大邀请赛之一,含金量极高,竞赛的目的是促进电子信息类学科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的更新、整合与改革,培育大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本次决赛采用全封闭竞赛的模式,无网络,完全切断学生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参赛队使用统一提供的电子器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电子系统设计,作品水平是学生专业能力和
近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第三批江苏省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认定名单,我校牵头申报的元宇宙文旅场景应用技术研究江苏省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是此次获认定的6家单位之一。元宇宙文旅场景应用技术研究江苏省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围绕元宇宙技术与文旅应用的跨学科的理论研究与综合应用,以中国元宇宙技术与应用创新平台、江苏省元宇宙工程研究中心及元宇宙智能穿戴昆山研究院等元宇宙特色的产学研机构为支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服务和智能化互动体验,增强旅游便利性和沉浸感,并通过虚拟博物馆和历史事件重现等项目,推动文旅元宇宙研究成果的落地与应用,为文化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据悉,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实验室旨在加快形成我省文化和旅游领域新质生产力、把握科技创新发展新赛道、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文旅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我校将以此次获批的实验室为契机,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气象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优势,进一步推进跨学科创新研究,服务我省的文化和旅游业数字化转型。
近日,2024年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创新创业竞赛“精创教育杯”创业模拟赛道全国总决赛圆满落下帷幕。经过激烈的比拼角逐,我校学子在比赛中斩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创新创业竞赛是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商业行业委员会牵头主办的国家级学科竞赛活动,目前该赛事已纳入《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竞赛目录,为我校认定的学生创新创业Ⅱ类竞赛项目。该赛事的“创业模拟赛道”采用线上创业模拟软件操作的方式进行,通过模拟从0到1的创业过程,让学生体验创业之路,锻炼创新思维、精神、意识和能力。参赛学生需寻找合伙人组建团队,获取各类创业资源,并经历市场环境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产品服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融资管理、企业清算等流程。模拟过程贴近现实市场环境,采用AARRR销售漏斗模型、波特五力模型等工具快速决策,全面体验创业全过程。大赛为提升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参与竞赛,参赛队员们进一步感受了创新创业的魅力与挑战,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了创意思维,锻炼了团队综合能力,充分展示了我校学子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据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