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7日-11月22日,由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办的中国大学生艺术体操锦标赛在海南省儋州市举办,我校艺术体操队在邹立娇、陶燕老师的带领下,共派出10名队员,参加4个团体项目比赛,最终获得两金、一项第五、一项第六的佳绩,也是我校艺术体操历史最好成绩。 此次锦标赛高手云集,共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40支代表队,近400余名运动员参赛。此赛事由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办,儋州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承办,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大学健美操与艺术体操分会、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工作委员会执行,儋州市海花岛旅游度假区、北京宸东之星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赛事为期5天,设五个参赛组别,共43个小项,是截至目前参赛人数最多的一次大学生艺术体操赛事。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大学健美操与艺术体操分会主席安钰峰出席仪式并宣布开幕。我校艺术体操队10名运动员杨静怡(雷丁学院),钱一灵(大气科学学院),秦佳怡(数学与统计学院),王星月(长望学院),陈可欣(数学与统计学院),王姝静(电子信息与工程
近日,第六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历时半年完成全部赛程,经过在线知识测评、初赛、复赛、半决赛、总决赛多轮专家评审,共评选出获奖作品1624件。其中,小学教师组584件、中学教师组328件、大学教师组128件、大学生组532件、留学生组52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大学生组取得重大突破!荣获一、二、三等奖各1项,优秀奖2项。该组别中,江苏省高校获一、二等奖共5项,我校获2项。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是由教育部、国家语委主办,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负责实施的全国性赛事。共设诵读大赛、讲解大赛、书写大赛、篆刻大赛四类,已连续举办六届,分为大、中、小学教师组和大、中、小学生组,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届增设留学生组别,辐射品牌国际影响力。我校文学院组建教学团队,自2024年3月在藕舫学院开设中华经典诗词讲解竞赛实验班,负责参赛学生的培育选拔与教学指导,积极备赛第六届“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 文化乃国家之魂,民族之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藕舫学院中华经典诗词讲解竞赛实验班的开办是我校在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方面
2024年全国“田家炳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科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技能大赛于11月8日至10日在华南师范大学举办。我校教师教育学院2024级“国优计划”双学位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包梦茹荣获全国一等奖,王媛荣获全国三等奖,吴斓老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取得了我校参加“田家炳杯”大赛以来的历史最佳成绩。本届大赛吸引全国86所高校396位选手参加,经过校赛选拔,全国初赛盲审,最终来自72所高校的201名选手进入决赛。决赛采取现场抽取比赛顺序和题目、120分钟独立备课、12分钟模拟授课、5分钟说课及答辩、专家现场评审的方式进行,最终评选出全国一等奖20名(获奖率5%),二等奖40名(获奖率10%),三等奖80名(获奖率20.2%)。我校23级硕士研究生杨晓艺以硕士论文《核心素养导向下科学课程校本开发实践研究》为汇报主题,从中观维度阐释了学校在科学课程体系建构及实施中的地位与作用;23级硕士研究生姜静楠以硕士论文《核心素养导向下科学教师课程转化路径研究》为汇报主题,从微观层面阐释了科学教师在科学课程体系建构及实施中的举措与行为。“田家炳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教学技能大赛是目前国内规
秋冬交替,喜讯连连。近日,第十三届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落幕。此次比赛,教师教育学院共组织七个师范专业共有21名师范生参赛,其中中学理科组15名,中学文科组6名。本次比赛赛出了信大学子的风采,获一等奖6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7人,总获奖比例达85%,一等奖获奖情况创历史新高。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是全省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内容最全的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同时也是对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检测。比赛项目覆盖基础知识、书法、口语表达、模拟授课等,全面评估选手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院选手以其扎实的教学技能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在众多竞争者中崭露头角。学院注重师范生教师专业技能培养,依学生技能形成规律,统筹规划一至四年级教学技能训练。坚持普遍与个别训练结合,力求人人过关;制定科学备赛计划,强化对参赛选手指导。选手们历经磨砺与锤炼,在比赛中尽展信大风华。教师院将以大赛为新起点,充分释放大赛的教育效能、引领价值与辐射力量,持续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全力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精心培育党和人民满意的新时代良师,为基础教育筑牢人才根基。参赛选手合影部分选手备赛瞬间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乐旭教授团队,近期在《Nature Geoscience》发表研究文章,题为“Recovery of ecosystem productivity in China by the Clean Air Action plan”(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1-024-01586-z)。该文章基于自主研发的陆面过程模式以及多套数值模式、多源观测资料和机器学习算法,系统揭示了我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实施下(CAA)空气污染缓解对陆地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图1:清洁空气行动下气溶胶与臭氧变化对陆地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影响机制严重的空气污染通过臭氧对植物的损伤和气溶胶的辐射气候效应,削弱陆地碳吸收的能力,从而影响陆地和大气之间的物质交换,以及区域气候的变化。该研究全面量化了2014至2020年中国清洁空气行动中人为减排措施所导致的气溶胶和臭氧时空变化规律,并解析了这些大气污染变化对陆地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机制(见图1)。研究结果显示,吸收性黑碳气溶胶减少导致的地表辐射提升、气溶胶气候效应减弱带来的降水增加,以及臭氧降低后植
为系紧母校与校友情感纽带,汇聚文化传媒行业校友企业资源,助力南京区域校友企业协同发展。11月13日,副校长金自康一行走访校友企业“八点光线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召开校友企业代表座谈会并授牌“校友之家”。参加本次活动的有江北新区宣传和统战部部长陆长宇,校友办公室主任程艳丽、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詹晓茹、大气科学学院副书记兼副院长李艳艳,以及在文化传媒领域创业的校友代表。八点光线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韦成超,系我校2003级“声像技术”专业校友,他首先热情欢迎母校领导与校友们的到来,并带领大家参观了公司的办公环境以及搭建的微短剧拍摄场地,详细介绍了公司基本情况。为适应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开拓传媒领域新赛道,该公司今年与江苏卫视等121家传媒公司共同成立了“江苏微短剧联盟”,且与母校“艺术学院”达成未来合作意向。座谈会上,陆长宇首先向关心支持江北新区发展的南信大校友表示感谢。他向大家介绍了新区“一核、两翼、三组团、四轴带、五片区”城市布局和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的规划蓝图。他谈到,江苏微短剧联盟的成立正是顺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作为,未来要借助科技创新提升内容品质,发挥文化与科技相互交融、与城市发展相
近日,“第七届全国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大赛”(简称“统计案例大赛”)国赛答辩赛在西南财经大学圆满落幕。我校17支队伍参加了本届案例大赛,最终斩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同时获得华东赛区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获奖数量居全国前列。其中,杨洲木老师指导的参赛队伍继去年首次成功入选案例库后,今年再度入选“全国应用统计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案例库”。Normal07.8 磅02falsefalsefalseEN-USZH-CNX-NONE“统计案例大赛”既是应用统计专业学位授权点评估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平台,因而受到了我院领导与教师的高度重视。数统院在广泛动员的基础上,组建了由吴香华、杨洲木、卫雨婷等15位教师组成的指导团队。通过近1个月的系统培训、深入交流和悉心指导,我院共组织了17支队伍参加案例大赛,创下我校近年来参赛数量新高“全国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大赛”是由全国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MAS)指导,中国统计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分会、全国工业统计学教学研究会和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联合主办,是一项涵盖广泛、影响力深远的重要赛事。2
11月13日下午,以“安全为我,安全有我”为主题的2024年实验室安全文化月闭幕式在临江楼D区报告厅举行。我校党委副书记闵锦忠、省教育厅科技处二级调研员张海珠、江北分局盘城派出所四级警长孙跃、校团委、保卫处、总务处、科技处、学工处负责人,各承办学院实验室责任人,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相关人员以及学生获奖代表参加会议。闭幕式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副处长吕红主持。闭幕式首先播放了本次实验室安全文化月活动的视频剪辑,由生态与应用气象学院承办的“实验室安全嘉年华活动”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将实验室安全宣教工作落到实处;由自动化学院承办的实验室安全辩论赛围绕“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中硬件设施重要还是人员意识重要;应重在制度完善还是人员意识提升”等辩题展开激烈辩论,激发了全校师生对实验室安全问题的深入思考;在实验室文化沙龙活动中,我校邀请南京市公安局、江北新区环境保护和水务局、省内安全环保管理专家以及学校实验室安全督导完成7场专题讲座,内容涵盖实验室污染防治及危险废物环境管理相关政策解读、危险化学品的规范化使用与实验室消防安全等,让广大师生及时了解最新的安全环保教育理念,进一步增强师生员工的防范意识;“逃生消防应
11月13日上午,由南京市委组织部主办、我校承办的2024年秋季南京市领导干部“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高校专题培训在中国气象谷6号楼201报告厅开班。我校党委常委、总会计师胡明保出席开班仪式并致欢迎辞,仪式由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施威主持。胡明保致欢迎辞,他代表我校对南京市各部门、各区的学员表示欢迎,对南京市委组织部对我校的肯定与信任表示感谢。随后介绍了学校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他指出,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大气科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近年来院系布局不断优化,优质资源不断汇聚,办学空间持续拓展,社会声誉明显提升。他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确定了国家创新体系布局,提出“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规划,江苏省委、省政府明确支持南京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长三角北翼地区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南京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人才资源,要紧扣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目标追求,更大力度加强基础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壮大企业创新主体,辐射带动南京都市圈及周边城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携手共建区域高质量发展高地。施威介绍了培训班的
气候变化导致气温上升,城市绿地是缓解城市居民热胁迫常用的策略。绿地的降温效应主要是通过水分蒸发产生的,但是蒸发也会增加空气湿度,反而会加剧热胁迫。如果同时考虑温度和湿度,绿地的净效应有多大? 针对这一问题,耶鲁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中心联合耶鲁大学等研究人员在国际期刊《Nature Cities》发表题为“Regulation of humid heat by urban greenspace across a climate wetness gradient”的研究文章。研究组采用一款智能温湿度传感器Smart-T,用自行车在全球15个城市的114个绿地测量温度和湿度。采用热力学的湿球温度函数,将湿热胁迫分解为温度和湿度分量(图1)。结果表明,在白天,绿地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温度,另一方面由于蒸发作用会增加湿度;这种降温和增湿效应往往相互抵消,导致湿球温度的变化可忽略不计。而在夜间,绿地由于土壤热储量减少,能够同时降低温度和湿度,从而缓解湿热胁迫。该研究表明,在选择城市热胁迫的应对策略时,湿度和温度同等重要。 文章第一作者为大气环境中心2018届杨亦辰硕士(现为耶鲁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