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同学们的科技创新素养,激发同学们对机器人研究、开发的兴趣,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于3月14日晚19点在文园社区红色驿站举办科创素养提升训练营第三期活动——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RAICOM)经验分享会。本次分享会特邀2021级信息工程专业优秀学生徐建霞担任主讲嘉宾,以实践为舟,以创新为棹,引领同学们在竞赛之路上启航。徐建霞凭借荣获2023年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全国一等奖的实战经验,从赛事核心要点剖析入手,系统解析备赛策略。通过其获奖项目的实例演示,她横向对比近三年赛题演变趋势,纵向解读省赛与国赛评分标准的差异,构建起理论指导与实践验证相结合的备赛框架,为同学们呈现了一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精彩分享。在技术方面,徐建霞通过平面图与3D图,生动清晰地模拟了赛中城市场景里机器人的行动路线,展现了机器人在视觉识别巡线以及激光雷达检测的方式下自动形式的路径全貌。此外,在科普了赛事报名、成员分工和比赛流程后,她还分享了一些个人经验,她提醒同学们要学会利用赛前的现场测试环节,勘测现场是否存在不可抗力因素,假设各类突发状况并做好预案,以规避不必要的风险。 此次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RAI
3月16日下午,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智趣未来”科普志愿服务队赴盘城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AI创想嘉年华,童年科技奇妙日”志愿服务,志愿者们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普互动、趣味展示和人工智能知识讲解,激发青少年的科技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营造了浓厚的科技学习氛围。本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也展现了南信大学子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课堂上,主讲老师庄瀚以亲切的话语介绍活动主题和流程,巧妙运用趣味提问,如“什么是AI?”来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他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幽默风趣的讲解,使孩子们迅速理解人工智能的概念,并积极融入互动环节。志愿者介绍“什么是AI?”在AI作诗环节,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在纸上写下自己感兴趣的关键词,如“春天”“梦想”“星空”等,为AI创作古诗提供灵感。志愿者们耐心引导孩子们使用人工智能APP,将这些关键词输入系统,见证人工智能如何快速生成一首首富有韵律和意境的诗作。当屏幕上出现AI生成的诗句时,孩子们惊喜不已,纷纷朗读并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这个过程让他们感受到人工智能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魅力,也激发了他们对科技
3月12日,2025年第1期全球视野与学术素养提升讲堂如期举行。本期特别邀请到雷丁大学教授David Ferreira向大气科学及相关专业学生作学术报告,雷丁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周锦主持本次报告会。David教授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曾在巴黎索邦大学完成博士学业,毕业后于2002年加入麻省理工学院John Marshall团队,2013年正式加入雷丁大学气象系。他长期深耕于海洋动力学及海洋对地球气候调节机制研究,拥有丰富的耦合气候建模经验,并先后发表60余篇学术论文。在本次学术报告中,David教授围绕“海洋对极地气候的多重影响”的主题,详细解读了雷丁大学气象系的前沿领域研究。报告中,David教授以现代耦合气候模拟系统的应用为主线,讲述在气候研究中大气与海洋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明确指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激增是影响极地冰雪加速融化的重要因素。而对于这一趋势的模拟,不仅需要CMIP6等全球性气候比较项目的数据支撑,更需要借助世界各国的模拟系统的支持,从而综合得出准确的结果。此外,David教授指出南北极的气候预测影响因素不同,模拟的偏差也大不相同,现有气候预测模型的准确性亟需加强,这为大气
3月12日下午,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于临江楼B109举办智遇非遗第一期活动之“丝珐逸茶,茗香绘琅”掐丝珐琅手工体验。活动以“科技赋能非遗传承”为主旨,通过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创新融合,带领同学们感受国家级非遗掐丝珐琅的千年风韵。掐丝珐琅,起源于元代,盛行于明清,是一种将金属丝线与珐琅釉料相结合的独特工艺。其制作过程繁复精细,需要匠人们倾注大量的心血与时间。每一件掐丝珐琅作品,都是匠人智慧与技艺的结晶,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为了提升学生精神内核,增强文化认同,活动开始时,同学们初步了解了珐琅的起源和发展,并通过相关视频和讲解学到了怎样制作简单的珐琅工艺品。如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可以为珐琅工艺注入新的活力:利用AI设计更加精细复杂的图案,采用AI监控确保工艺生产过程的稳定,甚至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针对客户的喜好设计出独一无二的珐琅作品。AI在工艺中的应用 在掌握了简单的珐琅制作方法后,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制作自己的“珐琅杯垫”。先在杯垫上描绘好想要的图案,让金属丝线通过特制胶水绕着图案边缘与杯垫粘合在一起。在围绕好的图形区间内,利用彩沙代替釉料填充,化腐朽为神奇
近日,学院“WO梦想 l 南沃留“升”机(第十一期):大咖零距离”科创讲座在临江楼B204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特邀国际知名学者Blaise Ravelo博士担任主讲人,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关于通信工程与负群延迟(Negative Group Delay, NGD)电子功能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沃特福德副院长田源主持。Blaise Ravelo博士自2020年起连续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是通信工程领域的权威专家。他在国际顶级会议和SCI期刊上发表了450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并在负群延迟研究领域享有世界级声誉,是该领域的开拓者之一。讲座伊始,Ravelo教授简要介绍了自己的学术背景与研究领域,随后以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为切入点,分享了如何高效利用科研平台进行学术研究。他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信号延迟在通信工程中的重要性,从历史背景、技术挑战到研究目标,层层递进,为听众构建了完整的知识框架。此外,Ravelo教授还详细阐述了负群延迟效应的物理原理,包括其发展历程、理论基础及其在通信系统中的独特表现,并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NGD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整场讲座内容丰富、逻辑严谨,既涵盖
3月9日晚上,雷丁学院新学期第一次英语角活动在雷丁楼顺利举办。活动环节包括剧本演绎、单词迷宫、套圈单词三个部分,通过营造自由有趣的活动氛围,帮助同学们提高口语水平与社交能力。活动现场,大家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从热门电影的精彩情节,到旅行途中的奇妙经历,再到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大家在在丰富多样的话题交流中锻炼了英语听说能力,还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拓宽了视野。在自由交流环节,大家自由组队,畅所欲言。即使偶尔出现表达不流畅的情况,也丝毫没有影响交流的热情。同学们相互鼓励,互相学习,现场氛围轻松而融洽。雷丁大学气象学系来访教师 David Ferreira教授和同学们一起完成游戏,现场交流。不少参与者还在活动中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为自己的社交圈增添了新的色彩。此次英语角活动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英语交流平台,未来,学院将继续举办更多类似的活动,希望同学们持续关注,积极参与,一起在英语的世界里不断探索、成长。
3月14日,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在明德楼N109举办“计风·学业课堂”——408课程学习指导讲座,2023级各专业学生踊跃参加。活动以夯实专业基础、助力学业发展为宗旨,通过“名师指导+朋辈分享”的双线模式,为同学们搭建高效学习、交流平台。 讲座上,王玉祥老师聚焦计算机学科四大核心课程,系统梳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四门课程的重难点,结合最新的考研动态为同学们勾勒学习路径,并通过典型例题剖析与知识框架建构,帮助在场学生明晰学习方向。三位2022级优秀学长则以“过来人”视角,从课堂笔记整理、课后复习巩固到期末考策略等方面倾囊相授,用自身的鲜活经验为在场同学答疑解惑。自由交流环节,师生围绕课程困惑、b站学习经验、时间管理等话题展开讨论,现场气氛热烈,智慧碰撞间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共鸣。本次活动是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持续深化“三全育人”、强化学风建设的重要实践。通过整合教师专业引领与朋辈榜样示范的方式,既能有效破解低年级学生的学业适应难题,又有利于营造学院“代代相传,届届互助,薪火继承,久久为功”的良性学习生态。作为学院特色品牌,“计风讲堂”将持续聚焦学生成
“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仍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60年来,雷锋精神传承不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3月9日至3月16日,自动化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举办了“弘扬雷锋精神,践行志愿服务”的学雷锋志愿服务系列活动。活动旨在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活动于3月9日正式启动,吸引了学院众多学生的报名参与。现场活动分为“真心话”与“真行动”两大环节。在“真心话”环节中,参与者通过回答与雷锋精神相关的随机题目,深化了对雷锋精神内涵的认识和理解。而“真行动”环节则通过整顿车辆、清理讲台等实践任务,以及模拟垃圾分类、写寄语等趣味性活动,鼓励学生将雷锋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之中。活动期间,参与者们积极投入,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并在标签板上选择并撕下自己认为最不符合雷锋精神的行为标签,以此表达自己对雷锋精神的崇尚和践行决心。最后,所有人共同在硬纸板上留下了自己的手印,寓意着雷锋精神的传承与接力,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3月10日至16日,院
为引导青年学生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着力为党培养和输送青年政治骨干,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素质全面的学生骨干,大气物理学院于3月14日在气象楼1114隆重举行了2025年“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开班仪式暨第一课,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陈建坤,以及学院团委工作负责人李旭出席了本次活动。活动由学院组织部部长于一涵主持,现场气氛热烈而庄重。首先,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陈建坤致辞。他向入选此次活动的学员表示热烈祝贺,并高度评价了“青马工程”在青年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陈书记希望学员们能够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培训过程中不断锤炼自我,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随后,团委工作负责人李旭深入地阐述了青马工程的历史渊源和深远影响,强调青马工程对于引导青年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促进青年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李旭老师还鼓励学员们在提升个人能力的同时,增强服务意识,加强作风建设,发挥示范作用,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时代使命的青年力量。大气物理学院此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开班仪式暨第一课取得了圆满成功,为培养新时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奠定了坚实基础。此次培
“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让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天地中更好展现才华”,3月13日晚,软件学院在临江楼D区报告厅举办双创经验交流分享会,介绍相关赛事赛制,开展优秀学子经验分享,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学院副院长许小龙,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科研助理凌彤,企业专家、诚迈科技葛建军等出席会议,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方群主持讲话。许小龙副院长结合自身丰富的赛事指导经验,提醒同学们注重构建多维度的基础能力、注重项目实训、注重开源协作新范式,鼓励大家积极投身双创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研、全面提升自身能力。他特别寄语说,“在自动化洪流中保持对底层原理的敬畏,在技术迭代浪潮里坚守系统稳定性的执着。你们手中的每一行代码,都该有对抗技术泡沫的重力锚点”。凌彤老师详细介绍了创新创业大赛,特别是服务外包大赛的具体赛制与相关政策。南京大学研究生邓馨深入解读了往届赛事赛题。企业专家葛建军从行业实践角度,为同学们剖析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为参赛同学提供了宝贵参考。经验分享环节,王稳、吴思宇、周益波、费文昊四位优秀学子依次登台,结合自身在双创竞赛中的实践经历,为同学们提供了具体的参赛策略和心得体会